牛蛙:有望继小龙虾成为网红爆品

=
作者:  来源:南方农村报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2日

       今年3月份,农业农村部将牛蛙划分为水生生物品种,标志着牛蛙可养可食。与此同时,为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水产养殖证颁发时下发了一个通知,通知明确提到,对列入按水生管理的品种,要求各地给予发放养殖证,养殖户可以找县级以上农业农村部门办理,从管理上把牛蛙纳入正常管理。牛蛙可养可食,发展潜力巨大,有望成为继小龙虾后的又一网红爆品。
  
  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  
  牛蛙产值超600亿元
  
  牛蛙原产于北美,1959年引入我国,发展迅速,至2019年,我国牛蛙养殖遍布国内13个省市,产量在50万吨以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据南方农村报记者调研统计,我国牛蛙全产业链产值超600亿元,其中数百家蛙苗场产出150亿尾蝌蚪苗,每斤牛蛙平均用药0.5元,养活数百家药厂,超70家饲料厂刮分60万吨饲料,上百家流通商供应近50万吨牛蛙,超1万家主题餐饮店和3万多家相关餐饮店火爆全国。
  
  无论从养殖还是消费来看,牛蛙都正从一个区域性品种逐步转变为全国性品种,拥有千亿产业的巨大潜力,有望赶超小龙虾,成为第二个国民网红水产品。
  
  不过,目前牛蛙养殖标准尚未发布,牛蛙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虽然国内参与牛蛙行业的企业品牌数量众多,但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牛蛙产业形成了繁荣与乱象并存的生态。
  
  从养殖端来看,由于牛蛙缺乏良种选育,育苗场以小作坊为主,缺少品牌意识,行业规则不清晰,销售以中介模式为主,缺乏渠道和品牌苗企;动保超5亿元产值,但品牌辨识度低;流通依然以传统活蛙大流通为主,冻品加工比例不到15%,活蛙冰鲜化、品牌化是未来趋势;牛蛙餐饮业品牌企业成为主流……
  
  牛蛙饲料产业相对成熟,但仍然远弱于加州鲈、海鲈、生鱼等特种水产品种。牛蛙消费及养殖区域的扩大,中小流通商快速崛起,饲料销售区域也逐渐扩大,行业规模化发展,竞争加剧,集团企业的规模优势逐步凸显,纯饲料公司与流通商合作利用地理优势打破了原有厂家垄断性的竞争格局,“厂家料”与“公司料”边界逐步模糊,趋向融合。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饲料利润的逐年降低,以及流通端的竞争不断加剧,厂家料的补贴策略的优势将逐步减弱,“以提高利润去补贴流通端的模式是畸形的。”福建海大总经理诸夏松认为,未来牛蛙的饲料市场竞争规则将会改变。
  
  可养可食潜力巨大  
  餐饮行业高速发展
  
  牛蛙肉质鲜美,低脂肪高蛋白,尤其受年轻消费者青睐,一步步跳上国民饮食餐桌。近几年,以牛蛙为主打菜肴的特色餐厅也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了解,牛蛙品类今年持续增长,上海、北京、武汉、杭州、南京等城市的门店数量居全国前列,截至今年8月,仅上海就有9367家相关餐饮门店。
  
  蛙来哒(广东)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清以餐饮行业的消费趋势为切入点,提出了自己关于牛蛙在餐饮行业的规模化发展的思考。
  
  她介绍,当前,我国餐饮约4.7万亿市场规模,规模化的法人企业数量超4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复合增长率保持在8%及以上。然而,罗清认为,餐饮企业的发展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方面,研究表明,当一国人均GDP处于5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时,其餐饮总体上仍然能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长速度,增速一般也高于同期GDP;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调整(每户家庭人数逐步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外出就餐的需求。
  
  回顾小龙虾的发展历程,罗清指出,牛蛙将成为继小龙虾后的又一国民爆品,但这需要从上游、中游再到下游全产业头部企业的协同和引领。为此,她提出了三点希冀:一是专注用户教育和市场培育,二是专注环保和食品安全,三是专注品类真实的长期价值。
  
  聚焦尾水减排可持续发展  
  推动牛蛙标准化健康养殖
  
  标准化健康养殖是确保牛蛙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牛蛙产品质量安全、活化牛蛙消费市场和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措施。
  
  厦门大学教授艾春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为加快和完善牛蛙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可通过用标准化推进牛蛙养殖品牌化,坚持“无标制标,缺标补标,有标完善”原则,将牛蛙养殖和加工标准体系建立与完善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逐步实现养殖生产、加工和管理各领域各环节有标可依、有规可循。
  
  “首先明确,生态环保部门不要把水产养殖业作为污染的重要来源。”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渔业发展处处长于培松指出,事实上,水产养殖所造成的的污染所占的比例很小,根据珠江水产研究所对佛山、广州的水产养殖做的2-3年的调查显示,水产污染占总污染的比例不足1%。
  
  “为推动牛蛙的健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牛蛙尾水处理工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谢骏认为,牛蛙尾水处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淡水养殖尾水排放缺乏符合本省标准,尾水综合治理无标可依;另一方面,养殖群众对尾水综合治理的意识不强。对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第二,开展科学研究,加快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制定与颁布;第三,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新型水产养殖模式,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第四,广东省养殖池塘高标准改造工程,尾水减排长效管理机制研究;设立养殖尾水综合治理专项资金。